“新基建” 熱潮下智能安防行業發展迎新圖景
今年兩會,“新基建”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列入“既促消費惠民生又調結構增后勁”的范疇。新基建成為各行各業的重要關注與期待。隨著中央加快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做出部署,全國絕大部分地方政府已將“新基建”列入2020年投資計劃,以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為重點的“新基建”成為各地布局的重頭戲。面對疫情和全球經濟下行的沖擊,新一代信息技術引領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成為我國謀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
基建是投資拉動經濟的重要馬車。中國過去二三十年有過幾次投資拉動經濟的重大標志性節點,比如1997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展開了以公路為代表的基建投資拉動;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我國展開了以高速鐵路、機場為代表的一輪投資基建拉動。在過去的基建投資中,尤其是2008年以來的基建投資,是安防產業高速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之一。當前安防行業進入了智能化時代,安防行業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領域,此次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基建”將給安防行業帶來哪些新影響?新基礎建設有什么內涵、特點?安防行業該重點關注“新基建”的哪些領域?企業如何迎接這一輪新基建的機遇?本期我們邀請到了業內四家重要企業,就新基建大勢對安防行業發展的影響、機遇等問題進行探討,以饗讀者。
《中國安防》:您如何看待當前火熱的“新基建”?與“舊基建”相比,您認為“新基建”的新特征、核心是什么?
周迪:俗稱“鐵公基”的“舊基建”,涵蓋鐵路、公路、電網等傳統交通、軌道、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而“新基建”在舊基建的基礎上聚焦于科技端,主要面向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新基建”以新技術為支撐,以技術引領和創新引領為特征,將更具科技含量,更大程度引領消費增長和適應消費需求。
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新基建”不僅是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的有效政策手段,更是中美貿易摩擦下大國競爭和改革創新的關鍵殺手锏,必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我認為,與“鐵公基”式的傳統基礎設施相比,“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數字化,加速數字產業化。“新基建”可全面促進信息技術的市場化應用,推動數字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最終形成數字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加速產業數字化。“新基建”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基礎改造,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果。
王寧:“新基建”的“新”更多表現為具有時代特色,包括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這種類似“老基建”涉及的交通基礎設施領域。同時“新基建”與信息技術相結合,更多的是注重高科技和人工智能方向,是5G發展浪潮下的底層基礎設施支持。更多是數字中國的建設,這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會是主旋律和主基調。“新基建”的特點主要是數字化基礎設施,其技術含量高、發展變化快,而且必須與市場、企業的需求耦合,因此應由市場主導,并可以拉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人才和知識等高級要素的投入,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提供需求載體,為我國以創新為驅動的經濟轉型提供動力。“新基建”更加側重于突出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方向,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物聯網,都體現出加快推進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大趨勢。
宋波: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深度交融,正引領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其速度、廣度、深度前所未有。“新基建”作為服務于國家長遠發展和“兩個強國”建設戰略需求的強有力保障,以技術、產業為驅動,是具備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特征的一系列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總稱。對于“新基建”來說,數據是要素,連接是基礎,算力是核心,融合是關鍵。與傳統的“鐵公基”相比,更突出支撐產業升級和鼓勵應用先試、政府對全環節的軟治理以及區域生產要素整合和協調發展。
《中國安防》:當前各省市高度重視并緊抓投資布局“新基建”,從目前您了解到的情況看,新基建的投資體量大概會有多大?
周迪:2018 年至今,黨中央和國務院多次召開會議明確表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程度不斷強化,相關政策路線圖日趨清晰。各地政府加緊行動,2020年各省重點建設項目偏重于新基建項目。比如3月4日,湖南省發改委公布今年首批 105 個省重點建設項目清單,總投資額近萬億元,清單中共75個基礎設施項目。3月5日,廣東省發改委發布《2020年重點建設項目計劃》,提出 2020 年共安排省重點項目 1230 個,總投資5.9萬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聚焦城際軌道、5G通信等。江蘇、浙江、江西、山東等省公布的重點項目清單均強調城際軌道、高鐵、新型信息通信等“新基建”。浙江正制定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指導意見。重慶提出“完善人工智能、智慧廣電等新型基礎設施”。新疆提出“推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傮w來看,“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重大概在7%~12%,按照測算的15萬億的基建總規模,保守估計,預計2020年“新基建”規?;虺?萬億。
宋波: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加速了我國的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進程。疫情之后,國家和地方政府將加大5G網絡、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建設,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確保經濟增速的穩定,提升長期競爭力。截至2020年4月7日,中國已有二十個以上的省市自治區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規劃,總投資額達50萬億左右,其中大部分與“新基建”相關。
《中國安防》:您如何看待“新基建”所帶來的安防產業機遇與影響?
周迪:從“新基建”覆蓋的范圍可以看出,其中的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領域與智能安防行業關系密切,可以說在新基建的項目中,安防行業是不折不扣的“排頭兵”,未來擁有著多樣的發展前景。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新變革的推動下,整個安防行業勢必齊頭邁向智能新時代,順應時代發展,更好地參與到全球創新生態的建設中。新基建的相關領域對安防行業的影響主要表現有:
第一,5G拓展產業廣度與深度。由于產業應用廣泛,包括上游基礎層、中游傳輸層和下游應用層的各大行業都需要5G作為支撐,5G被認為是“新基建”的領銜項目,各運營商也紛紛表態將全力加快5G建設,預計2020年全國將建設完成55萬個5G基站。一直以來,由于傳輸系統受限,移動視頻監控領域的市場規模增長有限。憑借高帶寬、低延時、廣連接的特性,5G為智能安防產業提供更多高清視頻體驗,并不斷拓展行業邊界,催生更多智能化應用場景。此外,5G技術還能獲取全面實時海量的節點數據,與AI相融合,完成“實時”數據的全局分析,為主動安全防范提供更多支持。據《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2020》預測,截止2020年,中國5G用戶滲透率將增至近50%。無疑,5G將成為安防企業的角逐主賽場。
第二,人工智能催生新模式。近幾年,人工智能市場熱度不斷,進入該領域的企業數量呈爆發式增長。據預測,全球人工智能規模將從2016年的6.4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368億美元,增長近57倍。當前人工智能常用的技術主要是深度學習在圖像及語音方面的識別分析,對人、車、物進行快速識別比對,在智能安防領域得到大范圍應用。此外,傳統安防產業借助AI賦能,完成智能化升級,實現安防應用場景的不斷落地。在“新基建”背景下,人工智能通過基礎設施的完善,持續撬動整個行業。由于人工智能的融合特性,不斷催生新的產業形態,AI+產業的模式愈加普及。在下一步發展過程中,依托超級計算,安防結合人工智能將更好地駕馭數據洪流,高速、高效、精準地對龐大的信息資源進行處理、分析,實現真正的認知。
第三,大數據中心打造“智能糧倉”。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大集成、大聯網的環境下,安防行業產生了海量的數據和信息。海量數據是視頻智能分析的基礎,視頻信息含量高、數據量大、分析運算復雜是目前數據采集、分析、傳輸、存儲及應用較具挑戰的技術難題,如果沒有健全的數據維護中心,一旦管理出現漏洞將造成嚴重的數據丟失,進而影響用戶體驗。“新基建”的推出給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中國信通院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 IDC機架數量有望增長到326萬臺。對于以視頻數據為基礎的安防企業,海量視頻數據容納空間邊界得到了大幅擴充,數據處理效率也將倍速提升。隨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發展,大數據的挖掘應用必將進行得更為徹底,在此過程中,擁有海量視頻數據的安防行業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機會。
第四,智慧交通構建新圖景。智能交通建設集中體現了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的綜合應用。在“新基建”鋪設下,智能交通解決方案將提高交通系統的感知能力,實現車車、車路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效避免或減少交通事故,迎來車、路、網協同的快速發展期。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城市創新生態的雙向驅動下,智慧城市中的各大板塊將快速發展,塑造全新都市生活圈。在智慧交通領域,交通出行成為日漸突出的問題。為此,如何優化現有的控制系統,利用大數據技術提升區域交通的管理能力是安防企業攻堅克難的命題,也是打造智能交通,實現市場和技術差異化競爭的熱點。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深入,智慧交通及其衍生下的智慧停車、大數據出行等項目都具有廣泛的發展前景。
王寧:近兩年很多安防人已然看到一個新變化,安防行業的發展方向正在從單一走向多邊,從傳統走向智能轉變,邊界更廣泛的智能安防將會更符合行業未來的定位,企業紛紛開始著手布局未來的市場。
“新基建”的內容與安防行業緊密相關,其背后的數字化、智能化建設令人期待,對安防產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大新機遇。安防是“新基建”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防相關的傳感器、雷達、監控攝像機和紅外芯片等硬件和人臉人形識別、車牌識別等技術均可受益。此外,安防物聯網云平臺、云端數據標注和云端訓練平臺、邊云協同平臺等也可以進一步發展。
宋波:隨著“新基建”的快速推動,給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帶來了蓬勃的生機,未來3~5年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數據感知、智能計算、高速傳輸、智慧應用是建設的關鍵,海量數據存儲成為剛需,而5G、人工智能、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正好可以解決這些難點。公共安全是構建新型智慧社會的關鍵組成部分,從國家到各個省市均出臺相應的行業發展規劃,未來幾年在智慧園區、智慧社區、智慧公安、智慧司法等多個應用領域將迎來快速井噴式的發展機遇。
姚?。喊卜佬袠I由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將成為“新基建”的第一批受益者。未來安防行業中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將從過去硬件為主導向軟件主導的方向發展,而“新基建”恰恰加快了這一變化的形成。
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相對較快,過去需求方要達成某些需求,往往需要引進新的設施來覆蓋原有的投入,大大增加了成本。而未來基于信息化的平臺部署,可以憑借“新基建”搭建的橋梁,讓一些現有的數據能夠更快地傳輸到后方去做軟件端口的分析,“新基建”將會是安防行業升級或轉型的全新機會點。另外,“新基建”將大大增加城市數據的體量和鮮活度,而這些數據都將是建設智慧平安城市非常好的養料。
《中國安防》:伴隨“新基建”的推進,您認為安防企業可以從哪些層面發力?
宋波:在新基建的浪潮中,面對行業的發展趨勢,我認為以下幾方面需要加大投入深耕:
是增加對人工智能的產品投入,提升用戶場景的識別能力。在智慧安防的細分領域加大投入,在人工算法對應數據標注的數量和質量上下功夫,解決安防領域大量建設的視頻圖像資源“只能看、不能用”的問題,提高應用的智慧感知水平。
二是提高海量數據存儲能力,降低數據存儲成本,迎接海量數據計算和存儲帶來的挑戰。
三是加強在傳統安防領域的大數據應用開發能力。通過海量數據高效的分析手段,提升數據認知能力,讓應用更加智慧好用,解決各個業務領域用戶關注的重點業務問題。
王寧:“新基建”的到來也預示著新的競爭時代到來,任何不想掉隊的企業都需要抓住這個機會。正在從事“新基建”相關業務的企業,應該把握好機會,譬如在云計算、數據中心、5G等行業就需要吃透政策穩步快速跟進,將自身的業務優化再放大,爭取在原有業務基礎之上借著政策東風實現規模性擴張,以求業務再上一層樓。而一些距離“新基建”不遠的企業,在不耗費太大資源與精力的情況下也可以有選擇地進入某個領域,借助這個機會實現轉型升級也是不錯的選擇。
“新基建”的本質是能夠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加速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以促進現代信息技術與產業經濟的融合,使得經濟能夠在數字化的輔助之下產生新的質變,全球經濟都將受益其中。而從產業升級的角度而言,任何產業、任何行業都需要“新基建”,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是全球產業發展的主旋律,順應趨勢就要去積極的參與其中。投資、建設、應用都是在順應趨勢,有能力者自會擇其而從之。用好“新基建”不是簡單地將技術及設施引入到企業,而是將新基礎設施能力融入企業,打造企業自身的新基礎設施并形成數字化能力,從而更好地服務客戶,這也是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標。
《中國安防》:與服務傳統基建不同,在“新基建”服務上,安防企業將面臨哪些挑戰?
周迪:對于“新基建”的部署,我們應冷靜理性對待,深入行業應用層面可看到問題和差距。以整個信息產業來看,在系統集成層面國內已經實現國產化,但是核心芯片、基礎軟件這兩個領域還需花時間去實現自主可控。同時,企業應以超前的意識謀劃“新基建”相關領域的發展機遇,在把握和銜接相關領域發展趨勢、需求和自身業務模式基礎上,科學制定五年發展規劃、三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方案,明確企業戰略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并積極申報應用試點,打造一批性能優秀、應用效果好的基于 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的應用案例和行業解決方案,拓展新模式、新服務。
宋波: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認為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一是面臨海量數據存儲壓力和挑戰。如何降低數據存儲成本是關鍵,保障數據能夠“存得起、放得下”。
二是面臨從數據感知能力向數據認知能力轉變提升的挑戰。如何基于大數據技術、AI人工智能技術用好安防產生的海量數據是關鍵,為應用持續賦能,幫助用戶從“數據海洋”中解脫。
三是面臨從傳統產品制造商向數據運營商轉變的挑戰。如何幫助政府、企業運營數據是關鍵,持續解決用戶問題。
姚?。盒禄ㄐ枰獔鼍膀寗雍蛢r值驅動,智慧城市便是其最大的應用場景集合。建設智慧平安城市是一項充滿了機遇與挑戰的復雜型技術工程,安防行業所要面對的不僅僅只是算法和算力上的優化,更重要的是面對來自工程、交付、運維等諸多層面帶來的細節考驗。只有真正貼近用戶需求,將技術、服務與經驗三者結合,用心做好垂直行業的應用落地下沉,才能把握住人工智能產業化落地的核心,為社會帶來全新的生產力變革。此外,凡是涉及城市建設的新技術手段、新應用建設,來自各方面的資金和資源成本不是小數目。此類建設大多數是以大城市帶動小城市慢慢做起來,所以建設資金是制約建設實施推進的“瓶頸”之一。那么未來的安防市場可能更多的是行業里的玩家來一起完成目標,謀大局者勝,有大局觀,懂合作,有明確的市場落地能力,且懂得優勢互補的企業將會順勢得到更好的發展。
《中國安防》:在這一輪“新基建”建設浪潮中,貴公司有哪些布局或籌備?
周迪:“新基建”的核心是數字化,而數字化的核心是創新,宇視科技一直視自主創新為企業的生命。宇視是國家級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中國專利優秀獎得主,2019年底公司專利申請總數突破2000件,且發明專利占比83%,發明專利授權量856項,浙江省排名第三。
隨著產業形態發生變化,安防行業邊界被不斷拓寬,“泛安防”的概念深入人心,在5G、AIoT、大數據中心的賦能后會發生聚變效應,跨界競爭、跨界融合的現象將會成為常態。宇視積極研究安防產業的延伸可能性,探索跨領域整合的可行性,并深入研究實施創新,為迎接“新基建”奠定基礎。
王寧: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安防行業數據智能的發展與應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東方網力提出了從視頻到數據、從AI到DI、從軟件到服務,構建以視頻為核心的城市數據平臺的業務戰略規劃,并在推動視頻產業的數據智能上不斷探索。通過視頻及數據聯網平臺將多源多維數據進行有效融合匯聚,借助視頻圖像解析、目標識別算法、聚類分析算法和實戰分析模型等技術手段,實現對海量匯聚數據的實時統一解析、分析和關系挖掘,深度挖掘視頻價值,進而推動視頻智能逐漸向數據智能的高階層次演進。在從AI到DI的探索過程中,東方網力推出了視頻圖像解析系統、智能安防社區系統、數據業務中臺、視偵2.0解決方案等系列創新型產品和解決方案。截至目前,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城市公共安全、軌道交通、智慧小區、智能樓宇等多個行業。
姚?。?ldquo;新基建”中所涵蓋的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技術是以薩主要從事的核心業務領域。作為推動“新基建”核心技術研發及智慧城市生產力革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頭部企業,以薩核心業務聚焦的智慧城市運營和管理,始終貫穿人工智能場景化應用技術和大數據研判分析技術。以薩的人工智能全息態勢感知+數據智能=智慧城市。一個是“源”,人工智能的識別結構化和動態實時感知,并建立不同數據相互之間的關系是數據的源頭,產生數據并作為支撐組件。一個是“水”,數據智能和數據應用是“水”,灌溉政府的各部門和千態萬業的場景化應用,實時得到政府和企業所需要的結果和成果。智慧城市是合二為一之后的結果。在新基建的大潮中,以薩將立足城市“數據智能”應用,破解城市運營管理難題,助力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更快更高效。
宋波:近年來易華錄緊緊把握智慧城市建設機遇,積極拓展智慧城市業務,深耕大數據運營服務。在這一輪新基建中,數據中心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內容,是支撐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產業的重要基礎設施。早在2016年,易華錄便開始布局數據湖。在安防領域,易華錄安全大腦依托城市數據湖新基建背景下強大的數據支撐,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技術,面向智慧新警務、智慧監獄、數字邊防等領域用戶,強化業務流程再造,實現數據流、業務流、技術流、管理流有機融合,為公共安全工作積極構建大數據支撐,提供精準化、實戰化應用服務,構建全域覆蓋、全域感知、全域發現、全域再現的公共安全智慧安防體系。
易華錄的安防業務依托數據湖而生,在“新基建”高速建設的背景下,整合多年以來城市治安監控系統建設中的多維監控資源并與綜治系統聯網,引水入湖數據迎來了量級的突增,推動易華錄智慧新安防業務走向多元化。數據湖作為全新的基礎設施,可以有效為數據生產資料安家,與人工智能相輔相成,為安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實際落地提供了數據基礎和應用戰場。
一直以來,易華錄以降低全社會數據存儲的成本和能耗為使命,以成為社會可信的大數據一級開發和存儲服務提供商直至演變成數據銀行為愿景。未來易華錄數據湖將逐步朝超級存儲、超級鏈接、超級計算的方向發展,為5G后端的海量數據存儲提供技術和服務,驅動云網融合,為“5G+AI+云”時代提供高性價比的最佳算力,推動人工智能從感知走向認知,從而賦能及催生社會各行業數據應用場景,加速工業互聯網數字化進程。